來源: 南方日報
8月28日,位于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,獲得中子束流,吸引了世界的目光,這意味著繼英國、美國、日本之后,中國成為第四個擁有中子散射這一研究微觀世界科學能力的國家。這,只是廣東近年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果不斷顯現的一個縮影。
五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,要求廣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。五年來,廣東牢記囑托,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,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,更加充滿智慧力量和創新基因的“廣東智造”正在崛起。
聚焦創新驅動發展,創新一直在路上。在廣州,“億航”無人機已打開北美、亞太、大洋洲、歐洲等主要消費市場,飛向全世界;在深圳,光啟生產基地,超材料生產車間內機器忙碌運轉,全球首條實現量產的超材料生產線在這里平穩運行;在東莞,華為、酷派手機產業鏈上下游的100多家企業在此集聚,形成以手機等智能終端為龍頭的產業生態圈……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業態、新成果,廣東為科技企業提供了保姆式的孵化條件,創新驅動發展的種子在南粵大地生根開花。
目前,廣東有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,占各類創新型企業的三成以上,總量居全國第一,吸引了超過70萬名研發人員。去年,廣東全年專利授權總量25萬件,全年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2萬件,全省累計有效發明專利量超過16萬件,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。
“創新”二字重千鈞,發展還需主動權。廣東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條件和完善的市場機制,主動為企業搭臺服務,政府“幫忙”,但“管得不多”。五年來,廣東在扶持企業開展創新、轉型升級上累計投入超過9000億元,為950多萬家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。去年,廣東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就達到2.56%,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國際上創新型國家的標準。
“騰籠換鳥”、浴火重生,廣東創新創造了無可限量的經濟價值,為經濟轉型插上騰飛的翅膀。未來,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,廣東的步伐將愈發堅定鏗鏘。
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王良玨 張梓望 張迪